Etiquette class
什么是孩子期待的教育?
自從人類有意識地教育下一代,這個問題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很多教育專家經過多年實踐、研究,得出許多經典答案。但始終有一種聲音略顯微弱,卻不可忽視,那就是孩子們的聲音。
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孩子們心中最期待的教育是什么?
為了找到答案,《知心姐姐》雜志“知心調查”組歷時三個月,走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8347名中小學生參與問卷調查,283個孩子接受面對面采訪。調查數據和孩子們的真心話,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對于教育的期待。
--------------------------------------------------------------------------------
· 面對校園生活:孩子們渴望成為集體中有用的人
從小學到大學,孩子成長變化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幾乎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校園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經歷之一。對孩子來說,學校不僅是一座知識殿堂,也是孩子們發展社會關系、性格和情感成長的重要場所,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經歷甚至會影響一生。
下面,讓我們分享一組重要的數據:
在學校里,最讓你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46.19%的孩子表示,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有一群好朋友。只有21.07%的孩子認為,考試取得好成績或在競賽中取勝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在學校里,你最希望得到怎樣的評價?
25.52%的孩子希望被評價為“人品好,值得信任”;22.54%的孩子希望獲得“積極熱情,熱心為大家服務,有公益精神”的評價。相比之下,只有11.21%的孩子希望成為“學習能力強,讓人仰望的學霸”。
很久以來,學習成績一直被當作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硬指標”。“當學生的,首先就得學習好。”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但在孩子們眼中,最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的并不是成績,而是能否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通過為集體服務,幫助自己的同學,孩子們能夠在伙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感覺到:“我是一個有用的人。”這種價值感才是孩子們真正的快樂源泉,也是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最寶貴的收獲。
--------------------------------------------------------------------------------
· 面對老師:孩子們渴望有情感的老師
當成年人用各種標準要求孩子們該做個怎樣的學生時,孩子們的心目中對老師也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
他們到底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呢?近半數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歡幽默快樂,親切平和,善解人意,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關注每個學生,能夠和學生們像朋友一樣交流的老師。只有1.01%的孩子喜歡態度認真,不茍言笑,非常看重成績和排名的老師。孩子們呼喚著有情感的老師。
在問到“假如你是老師會怎樣”的時候,34.46%的孩子表示,自己會像朋友一樣對待學生,聽他們說心里話;25.7%的孩子希望成為講課生動有趣的老師,讓自己的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17.96%的孩子想做不偏心的老師,尊重每一個人,民主地管理班級。
少年兒童正處在情感認知的成長階段,對他們來說,講情感比講道理更有用。老師不能把孩子當成瓶子,想裝什么就裝什么,而是要把孩子當成有生命的種子,用情感去培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心育人,才能培育出有情有感有創造力的人。
--------------------------------------------------------------------------------
· 面對課堂:孩子們渴望啟發思考互動式課堂
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寫作業?這兩個問題經常出現在父母寫給知心姐姐的來信里。而且,這也是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的工作目標。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將這兩個問題拋給了孩子們,希望聽到他們的心聲,找到答案。
你最喜歡什么樣的課堂?在回答這個問題時,79.22%的孩子表示:他們喜歡能夠啟發自己思考的互動式課堂,可以分成小組討論、實踐,有分享和提問的機會。相比之下,7.66%的孩子最喜歡“老師侃侃而談,從頭講到尾”;10.08%的孩子最愛課堂上的“各種多媒體手段”。
調查結果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心聲,他們渴望成為課堂的主人。孩子們對世界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很多孩子卻不能真心愛上學習這件事,這似乎是一對奇怪的矛盾。為什么會這樣?
知心姐姐認為,關于學習這件事,孩子們缺少的并不是求知的熱情,而是發揮主動性的機會。長久以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班級人數較多等原因,大多數課堂時間都由老師主導,即使有互動提問環節,也無法調動所有學生一起參與,孩子們成了課堂上的“旁觀者”。這是造成孩子們學習被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
· 面對父母:孩子渴望獲得肯定、尊重與幫助
在調查中,孩子們最擔心的事情排名前四位的是:成績差,班級排名下降(20.16%);表現不佳,被老師請家長(18.14%);對學習失去興趣,找不到努力方向(17.74%);和同學關系不好,受排斥(17.57%)。(其他為:作業太多,根本做不完,完全沒有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情(9.17%);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不會回答(6.68%);老師不重視自己,不關注自己(5.05%);同伴之間的暴力(3.48%);在父母看來,教育孩子長大成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其實,成長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充滿困惑和壓力的過程。當孩子遇到成長的困難時,父母的態度和做法,對他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本次調查中,42.65%的孩子表示遇到困難時,希望父母“冷靜地和我一起解決,不因此限制其他活動”;23.49%的孩子表示“雖然我達不到預期目標,但也請對我的付出和進步給予肯定”。雖然,孩子們在成年人眼中有著很多幼稚的不足,但他們并不希望被當成“什么也做不好的小孩”,所以,越是做得不好、處于低谷的時刻,他們越需要來自父母的尊重。關注我個人的成績變化,不總是與其他同學比較(19.16%);其他(2.47%))
當問到“如果你是父母會怎樣做”的時候,44.39%的孩子表示,如果自己是父母會“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凡事會與孩子商量”;只有9.15%的孩子選擇做個“順其自然,不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父母。(其他選項為:認真幫助孩子規劃未來,給孩子明確要求和適當壓力(13.13%);和孩子一起學習、玩耍、多陪伴(16.61%);賞識孩子,經常鼓勵(10.55%);讓孩子有規律地生活(5.61%);其他(0.56%))很多孩子在采訪時,說:“如果我是家長,肯定不對孩子說‘你看別人’。”可見,孩子們并不是抵觸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自己像“奴隸”一樣,被動地接受別人的管理。他們更希望父母能像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朋友,和他們并肩戰勝困難,同時尊重他們的獨立性。
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一份重要的、需要學習的職業,知心姐姐也一直在倡導“中國父母學習計劃”。很多學校也都開始把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積極探索。
“知心家庭學校”就是一所由全國少工委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共同創辦的新世紀父母、少年兒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的家庭教育學校。學校可以設立在校園、社區和少年宮里,爸爸媽媽和孩子可以共同開展“五同”活動、親子文化節活動、親子夏令營活動;系統學習溝通、鼓勵、情緒、規則等有趣的親子課程和好爸好媽課程;通過知心姐姐姐公益巡講推廣科學的教育理念;通過“知心家庭學校”校刊《知心姐姐》雜志、校網:知心姐姐網、知心姐姐微信、手機APP等,開展時時的親子互動。知心家庭學校的重要理念是:孩子和爸爸媽媽,還有老師,都是教育的主體,是教育環節中平等的,可以積極互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
· 面對課余生活:孩子渴望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在今天,很多孩子的教育不僅限于課堂之上,在課堂之外的時間里,他們可能更加忙碌,補習班、聽講座、逛博物館、網絡課堂……各種形式的課外教育,擴展了孩子們的知識面,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更多壓力。
但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并不抵觸課外時間去學習額外的知識和技能。那么,課余時間里,他們更希望通過哪些方式接受更多的教育呢?
關于這個問題,24.8%的孩子表示,希望“與父母和朋友到處旅行,開拓眼界”;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歡的書和資料,拓展知識面”;18.32%的孩子想要“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其他選項:適當參加一些補習班,提高學習成績(11.89%);學習一種新技能,培養愛好(16.01%);和某一方面很牛的人交流,獲得更多思路和想法(5.07%);接受在線教育(2.59%);其他(0.86% ))
在各種多媒體手段豐富的時代里,孩子們仍然更希望通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方式去進行自己的課外學習。而孩子們對社會實踐的熱情反映出,他們對“學以致用”的渴望。這與“現在孩子喜歡沉溺于虛擬世界”的看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知心姐姐認為,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反思一個問題:在我們的教育中,是否為孩子們提供了足夠的思考與實踐的機會?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各種“被安排的學習”已經足夠豐富,或許,他們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這個世界,去積累一些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知識。這些經歷和知識,會讓孩子們走下“流水線”,成為真正的自己。
--------------------------------------------------------------------------------
· 面對未來:孩子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
當我們關心著孩子們期待怎樣的教育時,我們也同樣希望知道:他們到底希望通過教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或者過上怎樣的生活?
在調查中,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將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相比之下,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6.19%的孩子希望“過上有錢而富足的生活”。
我們時常聽到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說:“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前途。”或者“你不努力,以后沒有好工作,別人都會瞧不起你。”殊不知,富足、有前途、受人尊重這些很多成年人眼中的成功標準,并不是孩子們真正在意的教育結果。比起別人眼中的成功,他們更希望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也許,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會選擇一條與兒時夢想截然不同的生活之路。但夢想始終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引路者,因為夢想而付出汗水淚水、經歷的磨難考驗、學習到的知識經驗,會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充實的童年。
孩子們的心聲告訴我們:
他們渴望被當成一個極大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裝東西的瓶子。他們呼喚我們用愛的情感去包容、理解、滋潤他們的心田,給他們機會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幫助他們獲得努力追求夢想的能力。這才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也是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最好的教育。(來源/知心姐姐網,策劃/《知心姐姐》雜志,執筆/時穎)